某一天,
在網(wǎng)上看到范偉搞笑圖片,
他又化身“范廚師”
出現(xiàn)在沈陽的工廠食堂,
老范影帝一回頭
笑倒路邊一座樓
由此
想到了二三十年前
沈陽工廠食堂
那些的火熱場景
今天
咱們一起來聞聞飯菜香
個人
簡介

在中國工業(yè)博物館的”工人大食堂“,掛滿了一些工廠食堂的特色招牌——“玻璃廠的黑面饅頭”、“紡織機械廠的大包子”、“重型廠的紅燒肉”……上世紀50至90年代,沈陽的工廠飯讓人記憶深刻。
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,是一個以國有企業(yè)為主導的時代。那時候的國有企業(yè)職工待遇都很好,幾乎每一家工廠都為自己的員工配備了職工食堂。主食按工種定量分配,粗細搭配,憑糧票、糧本供應。如今,這些特色菜品都將在工人大食堂內(nèi)“原汁原味”地再現(xiàn)——不過,幾十年前菜譜,如今價翻數(shù)十倍!
50年代菜譜:
豬肉燉粉條、機床一廠紅燒肉、3301廠蔥拌豬耳朵、鍋爐廠蔥炒雞蛋……
60年代菜譜:
3301廠華子魚、重型廠鍋包肉、鼓風機廠溜肉段、冶煉廠酥白肉……
一直以來,吃飯都是沈陽工人兄弟的頭等大事,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也不例外?!盀楦锩鲲垺保粌H博了眼球,站位上去了,高度也升華了!
90年代以前,沈陽的工人們都自備飯盒,一到中午大家就會蜂擁而至到食堂排隊打飯,高峰時近千人同時涌入,打飯的窗口前排長龍,熙熙攘攘像個菜市場。打完飯后,食堂里總是充滿歡聲笑語,累了一上午大伙兒坐在木質(zhì)桌椅上邊吃邊聊。
那個年代,物價比較低,食堂的飯菜更是劃算到不行,2角5分錢就可以買5個饅頭,家里孩子都特別喜歡食堂飯菜的味道兒,就多買幾個,晚上帶回家給孩子吃。
沈鼓的食堂
這是五十年代的沈鼓食堂,非常古樸,連餐桌都是方方正正的,凳子也都是木質(zhì)的。
這是1985年,沈鼓食堂職工為員工做的面包,相當于今天沈鼓大食堂的“御膳坊”。
與沈鼓食堂匹配的,是為員工熱飯盒,大蒸汽箱一關(guān),員工自帶的生菜、生飯,一會兒香噴噴的味道,很快飄滿廠區(qū)。上圖是位于總裝車間東北角熱飯盒地點。
90年代以前,除了吃職工食堂,無論工廠還是機關(guān),沈陽的上班族都帶午飯上班的習慣,到了單位先將飯盒擱在鍋爐房,由專人負責碼好,到中午時已經(jīng)加熱到熱氣騰騰。
用手墊著布迅速從屜中抽出,然后各找各的地方,帶著肉菜的常常夾片肉扔進沒肉菜的同事飯盒中,嘻嘻哈哈聊天,最后將暖水瓶中熱水倒入,沖湯飲入同時也算是刷碗了……現(xiàn)在,好多人懷念那個“鋁飯盒時代”!
來自“共青團中央”上的回憶
當時,飯盒是工人上班的“標配”,也是鐵西所有大工廠的一道風景。在我的記憶中,父親的飯盒是放在一個深棕色的皮革拎包里,包的表面印著“沈陽低壓開關(guān)廠五號車間先進生產(chǎn)者”的字樣。每天他早出晚歸,包就掛在自行車的車把上。
那時鐵西的工廠幾乎都有內(nèi)外相連的鐵路運輸線,父親從家到工廠至少要經(jīng)過20余個鐵路道口,自行車過道口或是經(jīng)過坑洼不平的路面,飯盒里的菜湯就會灑出來。
母親給父親刷包時,常形容父親的包是“油漬麻花”,堪比炸油條人的圍裙,得多加兩勺洗衣粉才能出泡沫。
相對于父親的飯盒,母親的飯盒只能給個“差評”。飯盒裝在她自己用棉紗擰成線編織的網(wǎng)兜里,里面多以粗糧和剩菜為主,但她粗糧細作,絕不浪費。
東藥大食堂
原來的東藥大食堂與俱樂部合體,始建于1953年。當年的二層建筑——上層為俱樂部,下層為職工食堂,大食堂的面積為1960平方米。
深夜食堂,有我愛吃的美食。職工食堂離職工的生活、工作最近。曾經(jīng),生活水平不那么高,可每個人都充滿了樂觀向上的勁頭,每個人都憧憬著未來發(fā)展的美好前景。那時,東藥職工實行“三班半”倒班制,有白、中、夜班,中班是下午3點半至半夜11點半,夜班是半夜11點半至次日7點半。周而復始,企業(yè)生產(chǎn)滿負荷進行,為國家生產(chǎn)藥品,呵護人民身體健康。
曾在東藥房產(chǎn)、總務、環(huán)保等部門工作過的袁寶剛師傅回憶,“那個年代生活物質(zhì)匱乏,各種生活品憑票券購買,糧油之類的需求品更是緊缺,按人均定量發(fā)放票券方能購買。我家在市內(nèi),上白班時自帶飯盒,下中班時去食堂吃飯。我還在大俱樂部做義務服務員(收票員),每每也在食堂就餐。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食堂的夜班飯。每次下了中班,我們一行都必須去食堂小餐,因為夜班飯菜可口特別適合我們的口味,一碟小菜、一碗小米粥(或一碗小面條),再加上小饅頭、玉米面餅子,這是那時侯忘不掉的美食。后來,大食堂的紅燒魚、獅子頭(四喜丸子)、早餐的各種點心、各種小菜更是一絕?!?/span>
抓好質(zhì)量,讓職工吃得滿意。“我們?nèi)σ愿白ズ煤笄诠ぷ?,讓職工無后顧之憂。在食堂管理中,自己以身作則,帶領大家干,每天小檢查,每周大檢查。嚴把入口關(guān),嚴格執(zhí)行制度,實現(xiàn)了食堂天天中午有食譜,就餐人數(shù)大量增加,食堂人員也增加到70人。我還跟著解放‘嘎斯’車到沙坨子農(nóng)場勞動,種白菜、黃豆、蘿卜、茄子等。秋天,從農(nóng)場往食堂運菜,每次都嚴格進行清點、過秤、入庫手續(xù)。雖說是眾口難調(diào),但也是盡力去做。我們還選派了8名炊事員去市內(nèi)的紅光飯店去學習,增加了主副食的品種,提高了服務質(zhì)量。在35周年廠慶時,大食堂承接了全廠職工會餐工作,分批有序組織,讓大家吃得滿意,圓滿完成了內(nèi)外賓客的接待任務。食堂連續(xù)多年被評為市衛(wèi)生先進單位和先進職工食堂榮譽稱號。”憶起七八十年代的食堂管理員經(jīng)歷,離休干部、今年86歲的趙桂芝老人回憶道。
排起長隊,只為來一份“豬肉燉粉條”。1995年4月,廠投資250萬元對大食堂進行裝修改造,1995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。裝修改造后的大食堂,室內(nèi)寬敞明亮、大理石地面光彩照人,可同時容納500多人就餐。
“我對大食堂記憶特深。主食上,餡餅和餃子很有特色,不僅皮薄餡大,而且香而不膩,有家的味道。副食上,記得當時有個特色菜,由13味中藥秘制而成的‘豬肉燉粉條’特別香,食堂打這個菜的窗口排隊員工最多,非?;鸨?。還有整條的紅燒鯖魚味道也不錯。有很多員工將喜歡的主副食買回家去吃?!痹蠙z驗中心主任唐奎山分享道。
截至1995年底,東藥全廠共有職工食堂10個,除總廠大食堂、二食堂和三食堂歸總務處管理外,其它食堂由各分廠、醫(yī)院、教育中心和招待所獨立管理。總廠3個食堂共有職工88人,其中有管理員1人、預約員2人、保管員1人,核算員1人、安全員1人、炊事員77人、其它4人。有一級廚師1人、二級廚師7人、三級廚師7人、二級面點師1人、三級面點師 3人。總廠大食堂下設單炒、餡食、回民、小菜、主食、副食和豆腐房7個部。